凌晨三点,电脑屏幕的蓝光在黑暗里格外刺眼,一个男人蜷缩在椅子上,脸上的泪痕反着光。
他刚通关《去月球》,这款看起来简陋的像素游戏让他哭得像个被抢了糖的孩子。
纸巾盒已经空了,鼻涕泡都快吹到键盘上,这场景要是被同事看见,估计能笑话他半年。
这款由加拿大华裔制作人高瞰开发的独立游戏,最初只是几个大学生用RPG制作大师捣鼓出来的小作品。
谁能想到这么个画面粗糙的游戏,能把无数硬汉玩家整破防。
游戏里没有炫酷的战斗,没有复杂的系统,就靠一个简单到极致的故事,把玩家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捅了个对穿。
故事讲的是约翰尼和莉娃这对夫妻。
约翰尼一辈子都在修灯塔,莉娃天天叠纸兔子,两个人明明深爱对方,却像两条平行线永远碰不到一起。
最扎心的是当玩家扮演的记忆科学家潜入约翰尼的回忆,发现这对夫妻到死都没搞懂对方的心思。
莉娃叠的那些纸兔子,约翰尼建的灯塔,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,可惜谁也没看懂。
这种错位感太真实了。
现实里多少情侣也是这样,一个拼命加班想给对方更好的生活,一个只想要多点陪伴。
最后两个人都觉得委屈,却说不出口。
游戏里最绝的设计是让玩家以上帝视角看着这一切发生,明明知道问题在哪,就是没法插手。
这种无力感,跟现实生活简直一模一样。
通关后那个男人翻出了抽屉深处的老照片。
2012年夏天,七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在九寨沟喊要永远做兄弟。
现在照片上的人,有两个已经失联,剩下的也只在朋友圈点赞的交情。
游戏里至少还能改写记忆,让约翰尼和莉娃在另一个时空相遇。
现实里那些走散的人,连个说再见的机会都没有。
现在的社交软件越来越花哨,能保存的记忆却越来越短。
从QQ空间的火星文,到朋友圈的三天可见,再到抖音的15秒视频。
连悲伤都变得碎片化,还没等眼泪流下来,就被下一条搞笑视频逗笑了。
《去月球》最狠的地方,就是逼着玩家面对这些被刻意遗忘的遗憾。
有人觉得玩游戏哭很丢人,其实能哭出来是好事。
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吓人,996都是福报,房贷能压死人,社交软件上的好友越来越多,能说心里话的却没几个。
大家都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,连难过都要挑个合适的时间。
《去月球》就像一记闷棍,把成年人的伪装敲得粉碎。
游戏里的配乐特别妙,简单的钢琴旋律像把钝刀子,慢慢往心里扎。
通关后那个男人单曲循环了一整晚,每次听到都会想起约翰尼和莉娃在灯塔下的约定。
现实里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,多得是像这样,爱了一辈子却连为什么爱都说不清的普通人。
高瞰后来在采访里说,这游戏的灵感来自他爷爷的真实故事。
老人家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,连家人都认不出来,却始终记得要给老伴买她最爱吃的点心。
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爱,比什么山盟海誓都动人。
游戏里约翰尼临死前执意要去月球,就是因为这是他和莉娃小时候的约定。
现在市面上3A大作满天飞,动不动就是几百个G的容量,4K画质闪瞎眼。
但真正能打动人的,往往是这样的小作品。
就像《去月球》,没有华丽的特效,没有烧钱的宣传,就靠一个真诚的故事,让无数玩家在深夜里对着屏幕抹眼泪。
这大概就是游戏的魅力,它能让人暂时放下现实的重担,痛痛快快地当一回感性动物。
那个男人最后把游戏存档删了,不是不喜欢,是不敢再玩第二遍。
有些故事就像老伤口,碰一下都疼。
但他把游戏原声带存进了手机,偶尔夜深人静时会拿出来听。
钢琴声响起的时候,他仿佛又看见约翰尼和莉娃乘着火箭飞向月球,这次他们终于没有错过彼此。
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,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处理。
